第十章 论文开题(科研申请)报告
2023年09月05日 21:36:16

一、论文开题报告

论文开题报告,称为论文研究方案,是指为了完成学位论文或某项研究而制定的预先设计论文研究报告,是学位论文撰写者在掌握本学科或专业的基础知识和了解本学科或专业发展现状的基础对涉及到研究相关问题进行研究的可行报告,主要包括论文题目、研究现状、研究意义、研究思路与方法,以及研究内容、研究创新之处、研究进展计划和主要参考文献等。实际上,学位论文开题报告是对论题研究的论证和设计。

论文开题报告从层次可分为学士、硕士、博士学位论文论文开题报告。不同层次的论文开题报告撰写步骤和内容具有某种一致性,但其在深度和广度上具有一定差别。同时要注意的是学士、硕士、博士学位论文开题报告字数要求分别约2000-3000字、3000-5000字、5000-10000字之间

1.论文开题报告的意义

选题确定之后,就要撰写研究方案,即论文开题报告。这要求论文撰写者一定要在论文正式开展之前制订整个研究计划,它初步规定了选题研究的各个方面具体内容和工作步骤。开题报告撰写好与否,对整个研究工作的顺利开展起着关键性的影响。撰写得很好的开题报告,非常有利于整个研究工作的顺利进行;否则,反之。开题报告对于我们科研经验较少的人来讲,显得尤为重要。一个好的开题报告,可以使得我们避免无从下手开展研究,做到有的放矢,能保证整个研究工作有条不紊地进行,有利于我们顺利完成学位论文。从某种程度上来说,开题报告水平的高低,可以放映出一个研究课题的质量与水平。所以,我们必须要在学位论文开题报告上下功夫。

陈廷斌等人在《高校文科科研训练与论文写作指导》一书中认为,毕业论文是高校学生在毕业前为检验学习成果、锻炼独立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是根据专业培养目标在教师指导下完成的专业学术论文。根据学位相关规定,凡申请学位的学生,必须在本门学科的基础理论、专门知识、基本技能和专门技术工作的能力方面符合所申请学位的条件。 学生必须提交学位论文,是作为授予学位的重要依据。如果学生提交的学位论文审核和答辩不符合要求的,不得授予学位。

高校本科学生毕业并获取学土学位必须撰写符合申请学士学位授予条件的毕业论文。写毕业论文的功能在于通过正规而系统的训练,有利于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有利于增强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有利于促进学生对专业知识的学习、巩固和深化,有利于检验学生学习的效果并判断教学质量的好坏。毕业论文好坏,决定学生是否达到本科毕业的水平。毕业论文的写作实际上是—种教学活动,是高校本科教学中的重要环节。因此,论文的写作不能超出专业教学范围,一定要在教师的指导下进行,要按教学计划规定的时间完成。论文质量要求也受制于学生所在专业的培养目标与规格的决定,最终由指导教师和答辩教师予以评价来实现

2.论文开题报告的主要内容

一般情况下,论文开题报告主要包括以下内容:

第一, 研究缘由和意义。研究的缘由就是指为什么要选某一选题作为研究课题的原因。这就要求研究者一定要阐述研究此课题的原因。要阐述好这一问题,这要求研究者一定要了解这选题相关研究的进展状况,以及这一选题的创新之处。在阐述这一研究缘由时,一定要说明几点理由,不能含糊其辞。

 研究意义,就是研究此课题所具有的作用。研究意义,可以从理论和实践(现实)角度来阐述。理论意义的阐述,主要是阐述此课题在理论上阐明了什么样理论或思想,是否丰富相关领域的研究理论,或拓展了相关领域的研究理论。实践(现实)意义的阐述,主要是阐述此课题的研究在实践(现实)会发挥什么作用。同样,可以从几个方面进行阐述。尽可能将理论意义和实践(现实)意义描述清楚。从研究意义就可以了解此课题是否有值得研究的必要性了。

第二,研究现状或文献综述。研究现状,是指当前国内外学界对此课题研究进程状况的描述。必要时,还需要对当前学界对此课题研究成果进行适当的评价,主要包括指出有什么优点或不足,指出此课题研究的意义。

“研究现状”可等同“文献综述”,但两者有一定的区别:研究现状侧重于当前学界对此课题相关研究成果的描述和评价;文献综述侧重于对此课题相关的历史和当前的研究成果梳理和描述。在文献综述撰写过程中,一定要对以前与此课题研究的成果进行搜索或查找,尽可能的将相关研究成果找全,然后对找到研究成果进行分门别类进行梳理,既要阐述其研究的内容、特征,也要阐述其研究的不足。这要注意的是,文献综述主要是集中到综述上,即对研究成果的梳理上,不要对文献进行过多的分析。用一句话来说,就是文献的描述,而不是分析文献。这是对前人研究成果的肯定和尊重,同时也是研究者进一步研究的的基础。

     第三,研究内容。研究内容是指本课题或论文具体的研究内容,具体而言,指研究内容由哪几个部分构成的:第一部分是什么;第二部分是什么;第三部分是什么等。可用研究提纲替代,或者用段句式来描述研究内容也行。

第四,研究方法。研究方法,就是研究者在研究此课题所采取的方法,这是课题研究顺利进行的重要途径。。课题研究,没有采取必要的研究方法,是无法进行的。所以,研究方法是课题研究顺利进行的保证。同时也他人评价此课题是否可行的一个重要标准。研究方法有根本性方法、具体操作性方法。根本性方法就是对此课题研究具有根本指导的方法,比如理论联系实际、辩证唯物主义、历史主义和比较法等。具体操作性方法,就是指在研究课题中具体使用的操作性方法,比如访谈法、问卷法、访谈法、文献法、抽样法、调查法等。在对课题研究方法的描述中一定要结合课题实际研究的需要,采取适合课题研究方法。

第五,研究工作步骤。研究工作步骤,就是指研究过程分为几个阶段或步骤。这也称为研究进度或进度计划。在每一个步骤中,一定要写明在什么时间内完成什么样的工作。如,2008年9月至2008年10月,撰写、论证开题报告;2008年11月至2008年12月收集课题相关资料;2009年1月至2009年4月完成初稿,2009年5月至6月定稿、答辩。

此外,有的开通报告还包括研究背景、研究目的、创新之处和可行性分析等。不过,上述内容是开题报告的主要组成部分。一篇论文开题报告中至少应具有的内容。当前不同高校对学位论文开题报告的内容设计存在差异,这使开题报告具体内容不尽相同,但其主要内容还是由上述内容组成的。无论开题报告内容是何种设计,一定要将其开题报告所要求填写的内容进行填写。

3.开题报告的格式

不同学校论文开题报告的格式虽存差异,但其主要内容的组成具有某种一致性。要注意依据开题报告格式不同而调整相应填写内容。

    

淮北师范大学的本科生毕业论文开题报告的样式

一、本课题研究现状及可行性分析

本课题研究现状:要在收集资料的基础上加以分析和整理,指出国内外对本课题研究的主要成果和代表,取得哪些突破,还有哪些问题未被深入研究等。

可行性分析即研究课题的可实施性,是指课题研究所需的条件是否具备,如研究所需的信息资料、自己的知识水平和技能等是否具备。

(字号字体请统一用5号宋体,行间距设为18-20之间,下同)

 

 

 

 

 

 

 

 

 

 

二、本课题研究的关键问题及解决问题的思路

本课题研究的关键问题

 

解决问题的思路

思路要清晰,不要写成论文写作方法,更不要写成论文提纲。

 

 

 

 

 

 

 

 

 

 

三、论文纲要

不包括课题、摘要、目录、参考文献、致谢等内容。主要包括引言、正文各部分、结语。例:

引文

一、和谐——贯穿人类发展的历程

(一)远古时期的原始和谐状态  

(二)劳动异化下的人类社会失谐状态  

(三)和谐回归下的人的 “诗意栖居”:理想的和谐社会

二、和谐——人的全面发展的核心向度

(一)人的全面发展的内涵:个人、群体、类

(二)和谐向度的内涵

(三)人的和谐全面发展:和谐成为人的全面发展核心向度的原因

三、和谐——人的全面发展的实现路径

(一)科技进步与人的和谐全面发展

(二)制度和谐与人的全面发展  

(三)美育与人的和谐全面发展

结语

四、主要参考文献

格式要与毕业论文参考文献一致。一是不要写页码,二是不要超过10个,以5—7部(篇)为宜;三是要有著作,不能都是期刊。例:

1、邓伟志、胡申生.和谐文化导论[M].上海大学出版社,2006.

2、朱贻庭.儒家文化与和谐社会[M].上海:学林出版社,2005.

3、李天道.西方美育思想简史[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7.

4、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

5、杨晓红.当代审美教育与和谐社会的构建[D].西安电子科技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五、指导教师意见

不能千篇一律。要针对学生开题报告内容有的放矢,认真填写。例:

开题报告中对人的全面发展的研究现状把握较准确,对课题本身及完成课题的可行性分析合理,对和谐为什么是人的全面发展的核心向度问题把握较准确,解决思路可行,论文提纲思路清晰,主要参考文献符合课题研究需要。同意开题,并进入论文初稿的写作。

 

指导教师(签名):

       

六、教研室审核意见

 

             教研室主任(签名):

       

注:开题报告应在教师指导下由学生独立撰写,在毕业论文(设计)开始二周内完成,交指导教师审阅,接受学校和学院抽查。

 

 开题报告的格式是依据学位论文层次不同而略不同。总体而言,硕士、博士学位论文的开题报告应该围绕开题报告内容来撰写,在形式与本科学士学位论文没有什么差别,如有差别的主要表现在内容丰富程度上和论证的力度上。开题报告内容上应该比本科学位论文开题报报告内容丰富,在论证力度应该表现出很强的逻辑性和说服力;同时阐述文献综述,研究目的、缘由和意义、研究内容、研究思路和方法等。

 

二、课题申请报告

    课题申报是一项常规的科研工作。每年都有国家级、省部级、厅(市)局级课题等。不同级别课题,给予资助的金额是不同的,文科类项目课题有几千元至几十万元不等,理科类项目课题少则几千元、几万元,多的上亿元等。不同级别课题项目都设有不同的课题类型,比如重大项目、青年项目、一般项目和专项项目等。现在国家还设有基地项目,比如某高校文科研究基地,在申请项目时,可以基地名义申请而获得立项的,称为基地项目,它主要是资助基地建设的。此外,设有硕士点、博士点项目,这些课题类型,主要是资助硕士点、博士点建设的。

课题项目类型,主要有纵向课题项目和横向课题项目。纵向课题项目,主要是指纵向机构或系统设置的课题项目,比如国家级、省部级、厅(市)局级项目课题等。横向课题项目,主要是指争取一些社会基金或机构资助的课题项目,这类项目往往是这些机构委托研究的,或者研究内容符合这些机构的要求而给予一定的资助项目。

申报课题工作,现在成为高校科研活动的一项常规工作。争取课题的多寡往往成为衡量一个科研工作者的科研水平和能力的标准。所以,课题申报工作成为科研工作者的一项必不可少的工作。要申报课题,务必就要填报课题申请书。课题申请书是课题评审专家进行评审的唯一依据。课题申请书填写质量如何,关系到是否能拿到课题项目的关键。所以,课题项目论证工作就显得极为重要了。

1.选择什么样的题目作为课题申报的论题

国家社会科学规划办公室原主任张国祚在多种学术场合中提出科学研究的“八条”原则:一是根据党和政府提出的新理论和观点来进行选题;二是从理论和现实中找问题;三是前瞻性、战略性;四是视野要宽;五是创新性;六是论证逻辑性;七是政策导向性;八是科研队伍要合理,年龄结构和专业结构。有人把这八条称为“张八条”。这八条对科研选题和科学研究有着一定指导意义。

    科研选题是非常重要的。一般来说,课题申报者一定要吃透《课题指南》上的选题,同时根据自己的科研方向和科研团队选题适合自己的研究选题,同时要注意课题申报说明。有些选题只是规定一个大方向、课题重点等,可以在这个范围内进行自拟题目。有些选题是不能自拟题目,只能按照指南要求的选题进行研究。如《2010年度国家社科基金项目申报说明》中第2条和第7条规定“申报国家社科基金项目,要着力研究阐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以及生态文明建设和党的建设重大理论和现实问题。基础理论研究要力求具有原创性和开拓性,应用对策研究要具有现实性和针对性,着力推出代表国家水平的哲学社会科学研究成果。“国家社科基金项目申请人要按照《课题指南》的要求进行申报。《课题指南》的条目一般只规定研究范围、研究方向、研究重点,申请人可在相关范围和方向下自行拟定题目。符合《课题指南》指导思想和基本要求的自选课题也可以申报。应用经济学科由于内容比较宽泛,原则上要按照《课题指南》规定条目申报,一般不受理自选课题申报。”

课题项目申报者一定要认真研读《课题指南》,弄清楚《课题指南》的精神,根据自己研究领域和方向,选题自己能做的选题。第一,选题要求要有创新性或新颖性,这是选题的第一要求。第二,选题符合社会发展要求。比如,《2010年度国家社科基金项目申报说明》中第2条规定,“申报国家社科基金项目,要着力研究阐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以及生态文明建设和党的建设重大理论和现实问题。基础理论研究要力求具有原创性和开拓性,应用对策研究要具有现实性和针对性,着力推出代表国家水平的哲学社会科学研究成果。” 第三,还有其他方面的选题要求,如要求选题要简短精练、选题名称有创新等。选题确定后,下一步工作是课题论证。

2.课题论证

课题论证,是课题申请书中最为重要的部分。这一部分也称课题论证活页,这主要是评审专家看的。所以,课题论证就非常重要,它关系着课题申请者是否能得到课题的唯一依据。

课题论证的内容,不同类型不同级别课题论证内容是有差异的,但其基本要素论证的内容是相同的,比如课题研究现状、意义、主要内容、研究思路和方法等。以2009年国家社会科学课题申请书课题论证内容为例,课题论证内容有“本课题国内外研究现状述评及研究意义;本课题研究的主要内容、基本思路、研究方法、重点难点、基本观点和创新之处;前期相关研究成果和主要参考文献。(限4000字以内)”

按照课题论证内容进行相关论证,这种论证类似于开题报告的论证工作。在课题申报中的论证工作,要注意:第一,论证的逻辑性要强。这是要求在论证中一定要注意论证的逻辑性,上下文衔接、语句转换和句式转折等关系逻辑。第二,论证内容要有创新性。课题论证语言、论证形式、论证内容表述等方面一定要有所创新。第三,一定要按照论证要求进行论证,论证语言要简洁、质朴。第四,在论证中要指出现状研究存在的不足和本研究可能弥补这些不足等。

3.课题申请表的填写

    一般来说,课题申请表填写只要照章即可。不过,在具体填写过程中一些细节可得注意:一是要仔细阅读申请表填写说明,按照说明要求填写;二是注意填写申请金额的单位,填写成果字数的单位;三是注意填写科研队伍,即参加者。一般要求科研队伍要专业结构合理、年龄结构合理等;四是填写科研条件栏目时,一定要注意求实,依据选题要求进行说明。

4.课题申请报告质量的评价

填写了一份课题申请书,其质量如何?由课题申请质量评价标准来衡量。课题申请报告质量评价标准,可以从这些方面来衡量:一是课题名称是否具有创新性。二是填写是否符合规范和要求。三是课题论证是否符合逻辑性、创新性和规范性。四是课题研究团队是否配置合理。五是课题论证内容的格式是否美观,课题论证字体、行距等是否符合规范。即是说,一眼看去,课题论证内容是否有一种美感,如果有一种美感,这说明课题符合一定的审美要求。以下案例是笔者本人在2011年国家社科基金项目申请论证活页,课题名称是公共政策执行过程中的政策协调问题研究 此课题论证活页经过专家多次提意见修改,虽然未获得获得立项,基本上符合课题申请书所具备的要素,以供读者参考并希望提出批评意见。

1.本课题国内外研究现状述评及研究意义

【本课题国内外研究现状述评】

国外方面,1973年韦达夫斯基和普雷斯曼著的《政策执行》是第一本专门对公共政策执行问题的著作,从此公共政策执行问题在西方学界得到了广泛的关注。西方对公共政策执行问题的研究,主要集中在:一是从学理上研究公共政策执行问题,探讨一般理论和构建执行模式,如黑尧著的《现代国家的政策过程》和萨巴蒂尔主编的《政策过程理论》等。二是探讨政策失败原因以及政策执行的有效方法或措施,如卡尔.帕顿等的《政策分析和规划的初步方法》和邓恩著的《公共政策分析导论》等。三是探讨公共领域政策实施的实际问题,如希尔著的《理解社会政策》等。而对公共政策执行过程中的政策协调问题相关研究,往往零散分布于某些公共政策执行研究著作之中,比如·约翰(John P.Bums)和海柏(Nina P.Halpem)对政策协调的界定,探讨政策协调内容和过程等;并集中于经济政策领域方面进行探讨,产生了诸多经济政策协调或均衡模型,如 “丁伯根法则”、斯旺内外均衡模型、哈马达模型等等。

国内学界对公共政策执行过程中的政策协调问题研究,主要集中在:一是多数研究成果从上下政策不协调或冲突的角度来探讨政策执行问题导致政策执行偏差,提出化解这些问题的对策措施,以达到协调好上下政策之目的,如赵凯农等著的《公共政策:如何贯彻执行》、金太军等著的《公共政策执行梗阻与消解》等。二是集中某一领域尤其是集中经济领域来探讨经济政策协调的一般理论、协调模型等成果较多,如和晋予著的《中美宏观经济政策协调研究》、于宏源著的《国际机制中的利益驱动与公共政策协调》和成新轩著的《欧盟经济政策协调递进的制度分析》等论著;但对经济政策执行中的经济政策协调的研究成果极少。三是公共政策执行中的政策协调研究,主要是关注政策执行中的诸多要素间协调的研究,如张骏生主编的《公共政策的有效执行》、郭渐强著的《政策执行研究》等。

国内外研究成果为本课题研究提供重要的理论借鉴,但其存在如下研究不足:一是学界多数学者从上下政策不协调或冲突的视角来探讨政策执行问题,很少有人从政策协调角度来研究公共政策执行问题,或说,公共政策执行中的政策协调研究成为一个研究盲点。二是就政策协调的探讨仅集中于某一领域尤其是经济领域研究,研究范围相对狭窄;或对公共政策执行中的政策协调研究仅限于政策执行要素间协调的研究范围,其研究局限性很明显。因此,本课题从政策协调角度对公共政策执行问题进行系统研究具有重要意义。

【本课题研究意义】

其一,我国正处于社会转型时期,同时也是各种利益矛盾集中突发的时期。党和政府为了解决或协调各种利益矛盾制定和执行了各种法律政策,但这些法律政策由于诸多因素未能发挥其应有的作用。其中一个重要因素是法律政策之间不协调,消解了法律政策应有的效力。当前这一问题尤为突出,亟待解决。本课题研究符合这种社会需求,为党和政府在政策执行过程中的政策协调方面提供政策建议。

其二,从政策协调角度来研究公共政策执行过程,在某种意义上创新了公共政策执行的研究视角,拓展了公共政策科学研究的思路和领域,丰富了公共政策执行的理论知识。从这个意义上说,本课题研究有利于公共政策科学的学科建设和发展。

2.本课题研究的主要内容、基本思路、研究方法、重点难点、基本观点和创新之处

【本课题研究的主要内容】

当前我国公共政策执行中存在政策利益冲突、先行政策与后续政策脱节、政策领域不配套、政策的行政区域管理和政策的经济区域管理不一致等方面引起政策不协调,导致政策执行缺乏整合性、没有合力、分散甚至存在矛盾和冲突。从政策协调的视角对公共政策执行问题进行系统研究,主要是探讨政策执行中的政策不协调的主要表现、原因、类型、特征和规律性等,并提出化解政策不协调的对策,提高公共政策执行的合力。拟定研究内容如下:

第一部分:理论概述与研究方法。主要探讨本课题的研究理论、研究思路、研究内容和研究方法。

第二部分:公共政策执行中的政策不协调主要表现及其对公共政策执行的影响研究。当前我国公共政策执行中存在如上述提到诸多因素导致政策执行中的政策不协调,分析政策不协调的主要表现,以及探讨其对公共政策执行的影响。

第三部分:公共政策执行中的政策不协调的类型、特征和规律性研究。公共政策执行中的政策不协调现象是客观存在的。透过这些现象来抽象公共政策执行的政策不协调的类型、特征和规律性的研究,可深度挖掘公共政策执行中的政策不协调的实质和原因。

第四部分:公共政策执行中的政策不协调的原因及其分析研究。公共政策执行中的政策不协调影响到政策执行的效果和力度,有必要对公共政策执行中的政策不协调的原因进行探讨和分析,有助于提出应对的政策措施。

第五部分:化解公共政策执行中的政策不协调的对策:政策协调的机制和措施研究。针对公共政策执行中的政策不协调的原因,结合现实的需求,提出一些针对性化解政策协调的机制和措施。

第六部分:公共政策执行中的政策协调的规律性及其相关研究。结合上述研究成果,进一步探讨公共政策执行中的政策协调规律性,以及对公共政策执行中的政策协调相关的理论和模型等进行研究。

【本课题的基本思路】

本课题研究的基本思路是从政策协调角度对公共政策执行展开研究,首先,公共政策执行中的政策不协调主要表现及其对公共政策执行的影响。其次,分析公共政策执行中的政策不协调的原因、类型、特征和规律性。最后,探讨公共政策执行中的政策协调的规律性,并提出构建公共政策执行中的政策协调的机制、模式和措施。

【本课题的研究方法】

(1)唯物主义辩证法。唯物主义辩证法作为本课题研究的根本指导方法

   2)文献法。通过此方法查找本课题研究的相关文献资料,获取前人对本课题研究成果,这为本研究顺利开展打下一定的理论基础。

3)问卷调查法和个人访谈。运用问卷调查法对选取多个典型机关单位的工作人员和领导发放问卷以及运用个人访谈法对部分从事关键行政工作的领导和工作人员进行访谈,获取所需要的相关资料。

4)逻辑分析法。运用逻辑分析方法分析本研究各个部分关系,尤其归纳公共政策执行中的协调模式和构建公共政策执行中的政策协调模式等;同时对访谈等方式获取的数据资料进行梳理和分析。

【本课题的重点难点】

本课题的重点是公共政策执行中的政策不协调的原因、类型、特征和规律性,以及公共政策执行中的政策协调的规律性、政策协调机制和措施研究。

本课题的难点是公共政策执行中的政策协调的规律性、政策协调机制和措施等研究。

【本课题的基本观点】

1)公共政策执行中存在诸多方面如政策利益矛盾冲突、先行政策与后续政策脱节等引起政策不协调或政策矛盾冲突,影响公共政策的执行力和权威性。

2)要提高公共政策执行力水平,发挥公共政策执行的效力,务必对公共政策执行中的政策不协调因素和领域进行研究和分析,结合公共政策执行中的政策不协调的实际情况,积极创新公共政策执行中的政策协调机制和措施。

3)公共政策执行过程中的政策协调理论和模式是创新公共政策执行中的政策协调机制和措施的理论依据。

4)把握好公共政策执行中的政策不协调的原因、类型、特征和规律性等,有助提出一些化解公共政策执行中的政策不协调的针对性政策措施。

【本课题的创新之处】

   1)研究视角新。本课题从政策协调视角来研究公共政策执行问题,突破学界往往从“上有政策、下有对策”视角或利益冲突或政治学角度来探讨公共政策执行问题。

   2)研究方法新。学界多数从规范方法和描述方法对公共政策执行进行研究,本研究还要结合实证主义方法如个人访谈等对本课题开展研究。

3)研究成果新。通过对获取新资料进行分析和结合学界研究成果展开的研究成果比较新。

3.前期相关研究成果和主要参考文献

【前期相关研究成果】

负责人相关研究成果:

(1) 《政策制定过程的对话与交流》(论文)

(2) 《政策执行不作为的原因探析》(论文)

(3) 《腐败—政策执行的不作为》(论文)

(4) 《浅谈公共政策的公正原则体系》(论文)

(5) 《论公共政策价值原则体系之建构》(论文)

(6) 《政策:一种社会生产力》(论文)

参加者相关研究成果:

1)《中国古代“夷夏一体”观与政策安排》(论文)

2)《服务型政府的精神蕴含与制度安排》(论文)

【主要参考文献】

1)[英]黑尧.现代国家的政策过程[M].赵成根译,中国青年出版社,2004

2)[美]卡尔.帕顿 大卫.沙维奇.政策分析和规划的初步方法[M].华夏出版社,2001

3)[美]威廉.N.邓恩.公共政策分析导论·第二版[M].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0

4)中国煤炭工业协会编.煤炭产业政策文件汇编(2006年-2007年)[M].华艺出版社,2007

5)丁 煌.政策执行阻滞机制及其防治对策[M].广东人民出版社,2005

6)张骏生.公共政策的有效执行[M].清华大学出版社,2006

7)赵凯农 李兆光.公共政策——如何贯彻执行[M].天津人民出版社,2003

8)邹东升 陈 达.公共政策执行困境的解决之道[J].探索,2007,(2)

9)高建华 崔运武.公共政策有效执行的政治学分析[J].中国行政管理,2006,(2)

10)周国雄.论公共政策执行中的地方政府利益[J].华东师范大学学报(哲科版),2007,(3)

注:1.活页文字表述中不得直接或间接透露个人信息或相关背景资料,否则取消参评资格。

2.前期相关研究成果只能填写成果名称、成果形式(如论文、专著、研究报告等)、成果数量,不得填写成果作者、单位、刊物或出版社名称、发表或出版时间等信息。与本课题研究无关的成果以及主持或参加的各类项目等不能填写。课题负责人和参加者的成果要分开填写。课题负责人的前期研究成果不列入参考文献。活页4000字包括前期成果和参考文献文字表述字数。

3. 课题论证用最适合的字号和行间距排版,版面控制在4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