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署 名
1.署名的概念及意义
署名是指作者在完成学术成果(包括论文、论著和编著等)上签写上作者的姓名。署名后的学术成果,表明了作者拥有该学术成果的知识产权。署名具有重要的意义,主要表现为:
第一,表明作者拥有作品著作权。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著作权法(2001年修正)》规定:“著作权属于作者”。著作权包括发表权、署名权、修改权、保护作品完整权、复制权、发行权、出租权、展览权、表演权、放映权、广播权、信息网络传播权、摄制权、改编权、翻译权、汇编权等。“署名权是指表明作者身份,在作品上署名的权利”,即作者以此向社会声明拥有该作品的著作权。
第二,署名即表明作者愿意承担责任。署名是作者对作品的承诺、承担责任的具体表现。作品一经发表,署名者对作品负有责任,包括政治责任、学术责任和法律责任。如果文章中存在剽窃、抄袭的内容,有政治性、学术性错误,署名者应负完全的责任。
第三,便于读者与作者联系。读者可利用作品中所列出的作者姓名与所附录的作者通讯地址、电子邮箱等方式与作者直接进行学术联系,交换作品、索取相关文献或者进行学术交流与讨论。
2.作者署名的要求
依据著作权法的精神,署名权是作者的人身权。作品是作者的思想产品。作者署名位置不同,表明作者对该作品拥有的著作权程度不同,所以要对作者署名提出一些具体要求:
第一,著作者应具备相当的科学素养和专业知识。著作者是指对文献的知识内容负有直接责任的个人和团体。包括著者、编者、译者、合著者、编著者、译著者等。著作的好坏、质量高低的关键在于著者的知识水平的高低和自身素养高低。所以,著者应该具有较高的知识文化素养和专业知识。
第二,著作不能署他人之名或者冒名家之名。一般来说,谁的作品应该署谁的姓名,表示作者拥有该作品的著作权,同时也是其主动承担责任的行为。作品署上作者本人之名,本来是自然且无悬念之事;但现实中存在学术浮躁风气,使得著作署名方面存在两方面问题:一是署他人之名。这可能是作者同意或被迫同意署上他人之名。这其中有金钱交易行为或被迫被他人占有的行为。二是作者冒名家之名来抬高自己作品的名声。比如,学生不经导师同意而署上导师的名,署上素不相识的名家之名。这两种做法都是错误学术行为,作者署名要实事求是。
第三,署名者只是属于对研究作出实质贡献的人。署名者应只限于那些对于选定研究课题和制订研究方案,直接参加全部或部分参与研究工作并作出主要贡献,以及参加撰写论文并能对内容答辩和负责的人。国家标准GB7713—87《科学技术报告、学位论文和学术论文的编写格式》对署名的个人作者作出具体规定之后,国内许多期刊对署名者也作出了相应的具体要求,这使得作者在署名时有章可循。
《焦作工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对署名作者规定如下:“a.署名者必须参与本项研究的选题、设计和开创工作(即参与论证);b.署名者必须参与获取原始数据的试验和实验工作(即参与研究);c.署名者必须参加过论文的撰写工作(即参与写作);d.署名者必须能够对取得的数据和结论加以解释(即能够答辩):e.署名者必须阅读过本文、同意发表,并承担学术、道义和法律的责任(即承担责任)。只有当上述条件被满足的人,亦即只有当他参与论证、参与研究、参与写作、能够答辩和承担责任时,他才有资格成为署名作者。仅参加了其中部分工作的合作者,对研究工作提供条件的帮助者,以委托进行部分分析检验等辅助工作的助手等,均不应作为署名作者。”
美国物理学会也对其学会成员作出了相类似的要求:“署名权应只限于那些对该项研究作出重要贡献的人,如研究概念的提出,研究方案的设计和实现,和对研究的结果作出解释等。所有作出过重要贡献的人,都应得到署名为作者的机会。至于其他—些对此项研究作出过某种贡献的人,应予以感谢以示承认,而不必作为作者”
第四,合著者应该按贡献大小排名,且事先必须征得所有合著者的同意。合作研究、集体作业是现代科学发展到一定阶段的必然现象。于是,科研论著这一重要的知识产权的归属和权利分配问题就个可避免地出现。其中表现得最为突出的就是合著者署名排序问题。如果说合作研究过程是每个研究人员的立功过程,那么,署名排序完全可以看作是对每一个研究人员进行回报的行赏方式。因此,按合著者在研究过程中的贡献大小决定署名的先后顺序的方法就有明显的公正性。并且,论文的引用以及现实的奖励制度几乎都是按照这种模式设汁、实施的。“那么怎样来确定贡献的大小呢?一般来说,在理论研究中,立论、论证是最重要的,检索、查新、模拟分析等就相对次要些;在实验探素中,实验操作、设计最重要,其他工作就次要些;在许多单位和个人参与的类型课题中,往往理论与实践共存,可先大概定出各自的比重,然后再分别讨论确定贡献大小。”
另外一种比较常用的署名排列方式就是按作者的姓氏排列。
国外一般采用两种方式,其一是按姓氏的第一个字母在字母表中的先后顺序,即ABC……XYZ来排列。其二种完全相反,即按ZYX……CBA的顺序来排。
国内也有两种基本的排序方法,其一按姓氏笔画的多少来排列,其二是按姓氏拼音字母的顺序进行排序。这种姓氏排序主要用在合作人数角度,其排序矛盾较大的时候,其根本目的是为了回避矛盾,而不利于对课题作出主要贡献的作者。比如在合作研究成果申报奖项的时候论著的排序就成为遴选的最重要依据之一,然而按姓氏排序完全不能体现各个课题参研者对课题的贡献,署名排序就失去了意义。另外,在引文著录中,单纯的姓氏排序甚至会对信息接收者产生误导。因为为了简化著录内容,参考引文一般只著录前一名作者,其他著者省略不着。这样就使信息接受者对各个合著者的学术贡献和声望产生误解,只有利于姓氏排列在前的三名作者,这显然是不公平的。
Nature 杂志对作者署名排序问题提出了一些基本原则:①杂志不会给作者名单来排序。②不希望作者排名时过分强调相对低位。③提供作者选择的方式,如果确有必要说明两个以上的作者在地位上是相同的,可用一个符号来区分,并说明“这些作者对研究工作的贡献是相同的”④除“简明通信”等以外,可以使用“共同第一作者”。JAMA杂志(美国医学会杂志)则采取作者填写“贡献单”的方式。从2001年开始,JAMA杂志要求合署论文的每个作者在“贡献单”上说明作了哪些实质性的贡献并亲笔签名,发表时在每一篇论文末加上这一内容。
第五,团体作者应该署团体名,且应该署执笔者姓名。团体作者是指论著的责任者为研究单位或集体,如某大学、某研究所、某写作组等。除了要在题名下署团体作者,还应将具体的执笔人或项目负责人、课题研究人员等说明附于篇首页脚处或文末。
第六,著作应该署上作者的真实姓名和工作单位。著作权法规定“署名权,即表明作者身份,在作品上署名的权利“,并且作者署名是自由的,可以署笔名,但前提是“作者必须是真实的”。只有这样,才能保障作者的权利以及学术的公正。无论是笔名还是真实姓名,每部论著都要至少确定名能对该论著全面负责的通讯作者。通讯作者应在投稿时确定,如在来稿中未特殊标明,一般视第“作者为通讯作者。第一作者与通讯作者个是同一人时,在论文首页以脚注的方式标明通讯作者姓名、单位及邮政编码。作者中如有外籍作者,应附本人亲笔签名同意在本刊发表的函件。
此外,在导师指导下由研究生独立完成的研究生论文,只能署研究生之名。 但有些高校或科研机构,学生在导师的指导下选题、立项,并独立完成某项科研项目,学生有时愿意在作者栏中署上导师的姓名。这种做法显然是对署名作者的限定并不清楚。导师对研究生撰写论文有重要指导作用,但只要导师没有和研究生共同参与课题进行合作研究的,就不应该把导师姓名罗列在作者栏上,而应该在论著的致谢部分来表达谢意,这样就不会混淆作者与致谢的含义了。某些学校硬性规定,研究生在导师指导下完成的论文,—律将导师作为第一作者;或规定导师与研究生一律不能共同署名,都失之偏颇。是否署名,如何排序要具体分析,主要根据两者对研究和论文的实际贡献。
3.作者署名的格式规范
第一,合著者之间用逗号隔开,同时要在不同作者姓名右上角加注不同的阿拉伯数字序号,并在其姓名下加括号,括号内作者姓名右上角阿拉伯数字序号应该与作者工作单位名称、工作单位所属省(区)、城市和邮编要相吻合,以便于建立作者与其工作通讯地址之间的关联,各作者工作通讯单位之间要以分号隔开。
例:
敦煌戈壁地表风蚀沙量的计算
申彦波1,沈志宝1,杜明远2,汪万福3
(1.中国科学院 寒区旱区环境与工程研究所,甘肃兰州,730000;2.农业环境技术研究所,日本筑波,305-8604;3.敦煌研究院保护研究所,甘肃敦煌,73620)
来源:高原气象,2004,23(5):648
第二,作者姓名有必要附注汉语拼音时,应按照国家标准著录。作者的姓和名应该分写,姓前名后,姓和名的开头字母大写,名连成一词,不加连符,不缩写。例:矛盾 Mao Dun;沈从文Shen Congwen 。如果向国外投稿,姓名的汉语拼音可采用国际通常用法,即姓前名后,中间为空格,姓氏的全部字母均大写,复姓应连写,名字的首字母大写。双名中间加连字符,姓和名均不缩写。例如:ZHANG Chen;ZHUGE Hua;WANG Xing-jian.
第三,可以提供著作者的简介,以便进行统计分析。作者简介的内容包括出生年月、性别、民族、籍贯、职称、科研方向等。作者简介可按以下顺序刊出:姓名(出生年月)、性别、民族(汉族可省略)、籍贯、职称、简历以及研究方向(人选)。在简介前加“作者简介”作为标识。
例:
作者简介:乌兰娜(1968—),女(蒙古族),内蒙古达拉特旗人,内蒙古大学历史教授,博士,1994年赴美国哈佛大学研修,主要从事蒙古学研究。
同一篇文章的其他主要作者简介可以在同一“作者简介”的标识后相继列出,期间以分号隔开,最后以“.”或“。”结束。
例:
作者简介:谢小荣(1975-),男,助理研究员,目前研究方向为电力系统广域动态监测与稳定控制;肖晋宇(1977-),男,博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为电力系统广域动态监测与稳定控制;李建(1977-),男,博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为电力系统同步相量技术的应用。
来源:中国电机工程学报,2003,23(11):110
三、文中参考文献
参考文献,也称引文,是指为撰写或编辑论著而引用或参考的有关文献资料,通常在论文、图书或每章、节之后标明。有时也以注释(脚注或尾注)形式出现在正文中。参考文献是学术论文和著作的重要构成部分,它表明学术论著和文献之间的继承和发展关系。严格说来,参考文献分为两种类型:一种是只列出某一著作(原着)中引用的各种著作及论文的题名、作者等,不标注引文在原着中的出处、页码,这实际上是参考书目,是对某一著作或论文的整体借鉴或参考,一般置于论著之后,称为文后参考文献。另一种则是既列出题名、作者等,又要列出出处、页码,有的工具书称之为引书引得,有的称为文献注释、文献引文注释(文献引证注释)、文中参考文献等,一般置于论著文中的脚注或尾注。这实际上是严格意义上的参考文献。
从引用的方式来划分,可以分为直接引文、间接引文、转引、自引、漏引和伪引。(1)直接引用,称明引,是指直接引用别人成果的某些字段,往往均双引号标注。多用于主要的论据、不常用或新发现的资料、主要论据的资料等。(2)间接引用,也叫暗引,是指吸收了别人的成果,但用自己的话句表述,这主要多用于原文过长、常识性资料等。(3)转引,是指自己没有阅读原始文献,只根据二手资料、译文或他人引用的资料加以引用。(4)自引,也即自我引用,是指著者(包括个人著者、团体著者等)引用自己已发表的论著;但人为过度自引则仍是失范行为。过度自引是指不必引而引用。(5) 漏引 指引用了别人成果的某些字、句、段,但未在参考文献中注明,或虽列出参考文献,但在行文中未明确注明哪些是别人的,哪些是自己的。(6)伪引,是指并未引用别人的成果,但却将该成果列在参考文献中。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标准GB7714-2005《文后参考文献著录规则》”规定,文中参考文献有严格要求。 实际上,参考文献是为撰写论文而引用的有关文献的信息资源。参考文献采用实引方式,即在文中用上角标(序号[1]、[2]…)标注,并与文末参考文献表列示的参考文献的序号及出处等信息形成一一对应的关系。
第一,同一文献被多次引用时的著录问题及处理。国家标准GB/T7714-2005(代替GB/T7714-1987)规定,同一文献在文中被引用多次,只编1个首次引用的序号(正文中引文页码或起止页码放在“[ ]”外,与“[ ]”同为上标。
示例:“张某某[4]15-17……”“张某某[4]55……”“张某某[4]70-75……”,文后的参考文献表中不再重复著录页码。
第二,同一处引用多篇文章时的标注问题及处理。 同一处引用多篇文献时,只须将各篇文献的序号在方括号内全部列出,各序号间用“,”。如遇连续序号,可“-”标注起止序号。
示例:引用多篇文献裴伟[570,583]提出……;莫拉德对稳定区的节理模式的研究[255-256]。
还有一种类似此种情况的,文中同时列出多个作者,作者之间用顿号隔开,对其标注时,就在其列出的每个作者上方用标号注明,如张三[1]、李四[2]、王五[3],标号要尽可能地靠近引文处。
示例:此外,各类反思文章也比较多,其中比较在代表性的有刘洪波[2]、黄宗忠[3]、裴成发[4]、邱五芳[5]等人的文
第三,参考文献类型及其标志。根据7714-2005 规定,对参考文献类型在文献题名后应该用方括号加以标引,以单字母方式标志以下各种参考文献类型:
参考文献类型 | 期刊 文章 | 专 著 | 论文 集 | 学位 论文 | 专 利 | 标 准 | 报纸 文章 | 报 告 | 资料 汇编 | 其他 文献 |
类型 标志 | J | M | C | D | P | S | N | R | G | Z |
4.电子文献类型标志
电子参考文献类型 | 数据库 | 计算机程序 | 电子公告 |
电子文献类型标志 | DB | CP | EB |
对于数据库(database)、计算机程序(computer program)及电子公告(electronic bulletin board)等电子文献类型的参考文献,以下列字母作为标
志:
对于非纸张型载体的电子文献,当被引用为参考文献时需在参考文献类型标志中同时标明其载体类型,采用双字母表示电子文献载体类型:
磁带(magnetic tape)——MT;磁盘(disk)——DK; 光盘(CD-ROM)——CD; 联机网络(online)——OL。
以下列格式表示包括了文献载体类型的参考文献类型标示:
[电子文献类型标示/载体类型标示],如:
[DB/OL]——联机网上数据库(database online);
[DB/MT]——磁带数据库(database on magnetic tape)
[M/CD]——光盘图书 (monograph on CD-ROM)
[CP/DK]——磁盘软件 (computer program on disk)
[J/OL]——网上期刊 (journal serial online)
[EB/OL]——网上电子公告 (electronic bulletin board online)
以纸张为载体的传统文献在引作参考文献时可不必注明其载体类型。
5.八类参考文献的著录格式及示例
A 学术期刊 (共著录8项)
[序号] 作者.题名.刊名,出版年份,卷号(期号):起页-止页.
[1]高景德,王祥珩.交流电机的多回路理论[J].清华大学学报,1987,27(1):1-8.(完整的)
[2]高景德,王祥珩.交流电机的多回路理论[J].清华大学学报,1987(1):1-8.(缺卷的)
[3]Chen S,Billing S A,Cowan C F,et al.Practical identification of MARMAX models[J].Int J Control,1990,52 (6):1327-1350.(完整的)
B 学术著作 (至少著录7项)
[序号]作者.书名.版次(首版免注).翻译者.出版地:出版社,出版年.起页-止页.
[4]竺可桢.物理学[M].北京:科学出版社,1973.1-3.
[5]霍夫斯基主编.禽病学[M]:下册.第7版.胡祥壁等译.北京:农业出版社,1981.7-9.
[6]Aho A V,Sethi R,Ulhman J D.Compilers Principles[M]. New York: Addison Wesley,1986.277—308.
C 有ISBN号的论文集(共著录10项)
[序号]作者.题名.见:(In:)主编.(,eds.)论文集名.出版地:出版社,出版年.起页-止页.
[7]张全福,王里青.“百家争鸣”与理工科学报编辑工作[C].见:郑福寿主编.学报编论丛:第2集. 南京:河海大学出版社,1991.1-4.
[8]Dupont B.Bone marrow transplantation in severe combined inmunodeficiency[C].In:White H J,Smith R,eds.Proc. of the 3rd Annual Meeting of Int Soc for Experimental Hematology (ISEH).Houston:ISEH,1974.44-46.
D 学位论文 (共著录7项)
[序号]作者.题名:[学位论文].保存地点:保存单位,年份.
[9]张竹生.微分半动力系统的不变集[D]:[博士学位论文].北京:北京大学数学系,1983.
[10]余勇.劲性混凝土柱抗震性能的试验研究[D]:[硕士学位论文].南京:东南大学土木工程学院,1998.
E 专利文献 (共著录7项)
[序号]专利申请者.题名.国别,专利文献种类,专利号.出版日期.
[11]姜锡洲.一种温热外敷药制备方法[P].中国专利,881056073.1989—07—26.
F 技术标准 (共著录8项)
[序号]起草责任者.标准代号. 标准顺序号—发布年.标准名称.出版地:出版社,出版年.
[12]全国文献工作标准化技术委员会第六分委员会.CB6447—S6文摘编写规则[S].北京:中国标准出版社,1986.
G 报纸文献 (共著录6项)
[序号]作者.文献题名.报纸名,出版日期(版面次序).
[13]谢希德.创新学习的新思路[N].人民日报,1998-12-25(10).
H 电子文献 (共著录6项)
[序号]作者.文献题名.电子文献类型标示/载体类型标示.文献网址或出处,更新/引用日期.
[14]王明亮.标准化数据库系统工程新进展[EB/OL].http://www.cajcd.edu.cn/pub/980810-2.html, 1998-08-16.
[15]万锦坤.中国大学学报论文文摘(1983-1993)(英文版)[DB/CD].北京: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1996.
二、文后参考文献
1.文后参考文献的一般要求
(1)文后参考文献按照一定顺序方式进行排列。
(2)文后参考文献不标注页码。
(3)文后参考文献的标识。
(4)文后英文文献的标注方式:责任者(作者)姓氏在前,名字在后;析出文献题名用正体,出版物名称斜体;注释中纯系英文,句末用句点,如中英混用,句末用中文句号。
2.文后参考文献的排列顺序
文后参考文献排序主要两种方法:顺序编号制和著者姓第一字母顺序或著作出版年限制。顺序编号制,是指按照文献在文中出现先后顺序进行排序。著者姓第一字母顺序或著作出版年限制,是指按照作者姓名的第一字母顺序进行排列或按照作品出版的先后顺序进行排列。此外,也可采用著者——出版年限制,是指参考文献表中的各篇文献首先按文种集中,然后按著者姓第一字母顺序或著作出版年排列。文种可以分为中文、日文、西文、俄文和其他文种等。中文可按笔画、笔顺或汉语拼音字顺排列。
例 正文与文后参考文献:
…………
关于少数民族干部素质培养的途径研究。和颖、方良在对培养少数民族干部素质历史考察中提出少数民族干部素质培养和教育模式有三种:民族解放模式、民主改革模式和改革开放模式(和颖 方良,2000年)。包满达认为提高少数民族干部素质的途径有:珍惜机会,努力学习,增强了学习新知识的自觉性;开阔眼界,增长见识,学到了好思想、好作风;把握大局,着眼宏观,增强了全局意识;解放思想,转变观念,理清思路,增强了发展本地区经济的使命感和责任感;广交朋友,增进友谊,传递信息,密切了国家机关和有关省市与本地区的联系(包满达,1999年)。 林聪认为提高少数民族干部素质的方法有:深化意识,更新观念,增强少数民族干部的责任感和使命感;完善干部教育管理机制,提高少数民族干部知识水平;完善干部激励机制,提高少数民族干部创新能力;完善人才选拔机制,提高少数民族干部整体素质(林聪,2001年)。欧后智等对少数民族领导干部素质进行研究,认为少数民族领导干部素质的提高要通过这些路径:要讲政治,努力提高少数民族领导干部的思想政治素质;用“三个代表”的要求,建设一支高素质的少数民族领导干部队伍;加强基础教育,为少数民族干部队伍整体素质的提高打下坚实的基础;创造条件,不断提高少数民族干部的知识层次;建立和完善合理、有效的少数民族干部工作制度;全面发展,着力改善少数民族干部队伍的结构;加强对领导干部的监督(欧后智 覃军,2001)。
…………
参考文献:文中出现先后顺序
…………
23 和颖,方良.试论有中国特色的民族干部素质培养和教育模式[J].云南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00,(5).
24 包满达.提高民族干部素质的有效途径——到国家机关挂职锻炼的收获与启迪[J].内蒙古统战理论研究.1999,(5).
25 林聪.试论西部大开发与提高少数民族干部素质[J].广西民族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版).2001,(6).
26 欧后智,覃军.试论西部大开发与少数民族领导干部素质的培养[J].广西民族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1,(12).
参考文献:出版时间先后顺序
…………
23 包满达.提高民族干部素质的有效途径——到国家机关挂职锻炼的收获与启迪[J].内蒙古统战理论研究.1999,(5).
24 和颖,方良.试论有中国特色的民族干部素质培养和教育模式[J].云南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00,(5).
25 林聪.试论西部大开发与提高少数民族干部素质[J].广西民族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版).2001,(6).
26 欧后智,覃军.试论西部大开发与少数民族领导干部素质的培养[J].广西民族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1,(12).
…………
参考文献:著者姓氏字母顺序
…………
23.包满达.提高民族干部素质的有效途径——到国家机关挂职锻炼的收获与启迪[J].内蒙古统战理论研究.1999,(5).
24.和颖,方良.试论有中国特色的民族干部素质培养和教育模式[J].云南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00,(5).
25欧后智,覃军.试论西部大开发与少数民族领导干部素质的培养[J].广西民族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1,(12).
26 林聪.试论西部大开发与提高少数民族干部素质[J].广西民族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版).2001,(6).
…………
此外,还可以根据著者的姓的笔画来进行排序。在实际文后参考文献排序中,作者应该结合自己的需要,来采取文献排序方法。
我们要注意的是有些期刊杂志在对来稿提出了一些学术规范,尤其是参考文献规范。实际上杂志稿约要求的“参考文献”规定,是按照“国家标准GB7714-2005《文后参考文献著录规则》”。但有的杂志有自己的规定和要求,如《社会主义研究》杂志社就有自己的要求,使用国家标准GB7714-87《文后参考文献著录规则》。有的学位论文没有这方面明确的要求,这与各个学校的要求有关。此外,引文在使用过程中应该注意这些要求:不能引而不用,不选而引;不能用而不引;引文以正式或审核过的文献为主;引用文献有多个版本时,应注意引用恰当的版本;要忠实原着,不能断章取义;引自中译本,不得注出外文原版名称;间接引文也应列人参考文献中,并注明出处、页码;不能过度引用;引用电子文献、网络资料应慎重。
四、注 释
注释也叫注解、注文,是用简明的文字解释和说明文献中持定的部分,一般包括题名注、作者注、文献注、术语注、论据注等。注释一般排印在页脚(称为脚注)或文后(称为尾注)。 注释的文献规范可同“参考文献”要求或不相同。在书中页脚有标识来源资料或出处的文献,都属于脚注,比如在本书中脚注页很多,本页注释①②属于脚注;在论文后标识来源资料或出处的文献,都属于尾注。
例: 尾注
保护侗语 发扬侗族文化
......
作为中国民间文化遗产抢救工程专家委员会委员李耀宗强调,保护濒危民族语言的重要性在于它本质上是一种文化抢救。他说:“民族语言传递、记录着不同民族的历史文化。各民族语言共同承载着中华民族丰富多样的文化,丢掉民族语言这个载体,就意味着失去了全面把握、传承中国传统文化的基本条件。” [1] 学者石锦宏呼吁:“民族语言将在许多原本以母语作为第一交际语言的地区消失,其后果不仅仅是丢失了语言,民族文化、传统习俗也将一同消失。”[2](P39) 从这可以看出,民族语言与民族文化是密切联系、不可分离的。
侗语,顾名思义即侗族使用的语言。侗语属汉藏语系,壮侗语族,侗水语支的一种语言,特别是与水语有密切的新属关系,由古越语发展而来。侗语以贵州锦屏南部侗、苗、汉等民族杂居地带为界,分成南北两个方言区,北部方言受汉语影响较多,吸收汉语词语和语法形式较广泛,南部方言则基本保持了古侗语原貌。两种方言虽有差异,但同源词平均超过70%以上,语法规则基本一致,操不同方言的人接触一段时间就能通话。 [3](P107)
“侗语是侗族最重要的社会特征和社会交际工具,是侗族得以承认为单一民族的重要依据,是维系侗族同胞共同心理素质的主要文化因素,也是侗族与其他兄弟民族构成差别的重要原因。侗语对侗族文化的保存起着巨大的作用。”[3](P107)“语言是交流的工具,每一种土著语种,都是一个民族灵感的源泉、创造力的钥匙以及文明的承传载体,失去一种语种就意味着断送一种文明。” [4](P52)
......
注 释:
[1]刘茜.保护濒危民族语言是一种文化抢救[N].中国文化报,2008-1-18,(001)
[2]石锦宏.黔东南四县侗语文使用情况调查报告[J].民族语文,2009,(6)
[3]许杨阳.侗族语言使用的现状与发展趋势[J].长江师范学院学报,2008,(4)
[4]唐守奇.论芷江侗语的濒危[J].贵州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6)
[5]转引 普忠良.从全球的濒危语言现象看我国民族语言文化生态的保护和利用问题[J].贵州民族研究,2001,(4)
[6]付大林.侗语发展的危机与思考[J].凯里学院学报,2007,(5)
五、著作方式的种类、含义与要求
著作方式是指著作者生产文献的方法和形式,包括著(撰)、编、译、编著(写)、编纂、编译、节译、改编、主编、缩写、执笔、报告、口述、整理、辑、注、校、制定、提出等。著作方式不—,研究成果的内容、形式及其重要性也不相同。完整、准确地标注著作方式,对于学术成果的评价,对于学术成果的评价、著作权的维护、文献史的研究、学术环境的净化等都具有重要的意义。著作方式的种类很多,下面仅介绍最常用的著作方式:著、编、编著、译和编译。
1.著、编和编著
著作,是指基于作者自己的观点、学识、研究成果及具思想感情而创作的作品,强调作者的独立思维和独到见解,有所创新之处;著作时也作“撰”、“写”、“作”、“述”等,是创造性思维活动的结果,其主要有文件、论文著作、通俗读物、科技报告、学术论文、随笔札记等。
编,是指将己知的资料或现成的作品整理、加工成书,包括“编辑”、“编订”、“编定”、“选辑”等。在历史学中,编的主要任务是汇集丰富的历史知识;着的主要任务是阐发独到的历史见解,编和著在功能上有不同的侧重。然而古今中外,大量的作品更多地采取把编和着有机地结合起来的暑作方式,即编著。
编著,是将己行资料用新的体例加以改造,重新编排整理,既有自己撰写的内容,又有整理他人作品的材料,包括“编写”、“编纂”等。各学科的基本知识作品、普及读物、以不同程度学生为对象的教科书;对某一范围的知识成材料广泛收集,并按特定体例编排的工具书;会议录、丛书、文集等都属此列。
编和编著是有区别的。编虽然是整理前人的成果,但是需要有方针和体例等,并不是简单的秒录,而是一门学问。编著是在整理已有成果的基础上有所发挥,要求编著者对于自己所从事的专业要有深人全面的理解;对于资料能分别主次,善于取舍;在文字表达上能做到叙述条理清晰,深人浅出,并从整理、叙述已有成果上表达作者自己的立场、观点。
2.译和编译
译,是指出—种文字翻译成另一种文字,或由古汉语浑成现代汉语。由于语言结构的不同,翻译过程近乎再创作。
3.著作方式标注的要求
著作方式标注的总体要求是实事求是,即标注撰(著)还是编成编著,译还是编译。著作方式标注有以下的具体要求。
第一,编辑他人的作品不能写成“著”
编辑他人的作品、汇集成书就是编;没有他人的作品、只有自己的作品的著作称为著,所以要明确编与著的区别。有一种情况值得注意:有的学者出席学术座谈会,做了会议记录,回来后把他人的发言记录组织成文作为自己的作品发表;也有的编辑把各专家学者围绕某一主题展开的笔谈成果,简单地组织排序就以编辑本人为第一责任者予以发表,这两种做法都是不恰当的。这是因为:学者在座谈会上的发言是其本人的口述作品,每个人对自己的发言享有著作权;同样,各位专家学者对自己在参加笔谈过程中产生的文字作品拥有各自的著作权。
第二,翻译他人作品应忠于原文,不能“译”、“编译”不分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著作权法实施细则》的规定:翻译,指将作品从一种语言文字转换成另一种语言文字。“译”这种著作方式仅是对语言文字的转换,应该保持出版物的原汁原味,而不应对原着的内容擅白改动或删除。如撮其主旨.有删减有改动则为编译。两者个可混淆。
第三,译、编译的作品或文字不能作为“著”
据著作权法,翻译者享有其翻译作品的著作权,但其前提是必须得到原著作权人的许可使用权,并根据双方协商付给原著作人相应的报酬。而比译者在行使其著作权时,不得侵犯原作品的著作权。译者应该在论著封面清楚地注明原作名,并表明自己是译者身份,以免误导读者。另外,一部原著可能有很多合法译者。每个译者只对自己的翻译作品享有著作权,无权干涉其他人对原著的合法使用。编辑他人作品应该得到授权,不能名编实抄。
六、致谢(致谢辞)和后记
1.致谢
对那些不符合署名要求、但确实为课题研究或论文写作提供了帮助的人员要表示感谢,以肯定他们的贡献或提供的帮助。这需要增加“至谢”这一部分。致谢部分包括所有对研究或论文有贡献的单位和个人以及他们的具体贡献,读者可以了解到许多相关的有用信息。一般情况下,学术论文是论文首页的脚注或参考文献后对提供帮助者致谢,并用不同于正文的字体以示区别;论著则是在前言或后记中致谢。
第一,应致谢对研究或论文提出过建议和帮助的个人和机构。对研究或论文提出过建议和帮助的个人和机构,都应在论文(或论著)的致谢部分体现出来,并通过这种方式表达作者对他们的尊重和对他们工作的承认。
第二,应指出被致谢者的工作内容和贡献。应具体指出被致谢者的具体工作作内容和贡献,如“审修了论文”、“提供了资料”、“参加了部分调查”等;而不应使用笼统、含糊不清的词语。
例:致谢
社科院语言所曹剑芬研究员和Motorola公司祖漪清研究员在本文撰写程中提供了宝贵意见。中科院心理所郑波和周迅溢两位同学在语料库的声学分析和知觉标定实验中投入了大量辛苦劳动。声学所贺琳女士为语料库的录制和整理付出了艰辛的工作。首都师范大学教育系郭春彦教授为知觉实验的顺利完成提供了极大的便利条件。作者在此深表感谢:
[来源:王荐,杨玉芳,吕士楠.汉语韵律层级结构边界的声学分析.
声学学报,2004(1):36]
第三,致谢前应征得被致谢者的同意。出于种种考虑,有些被致谢者虽然为课题研究或论文写作作出了贡献,但有可能不愿意作者在论文中提及。在这种情况下,作者要尊重被致谢者的意愿。
第四,应该向以下人员致谢:
(1)应致谢参加部分工作的合作者、子项目的工作者、某一项具体工作承把以及接受委托进行调查、观察、分析的辅助人员。
例1:
本文是福建省社科“十五”规划重点项目(批准号:2M1A032)研究成果之一,参加深题研究的还有:张理、林有、宋钵、田祥新、彭勇、林枫、本研究在搜集数据过程中,得到了国家统计局国民经济核算司和社会人。统计司的大力支持,对此表示衷心感谢。
[来源:李文琢,杨灿 建设全面小康社会进程的一个比较研究
——以福建省为基点.中国人科学,2004(4):18]
例2:
本文是作者与国家统计局合作项目的研究成果,同时也作为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课题的阶段性成果之一。作者感谢合作项目成员杜希双、史会学、方建、魏众为此项目所做的组织协调和数据处理的大量工作,感谢国家统计局提供的数据支持,同时也感谢郑京海博士提供的技术支持。
[来源:刘小言 民营化改制对中国产业效率的效果分析,
经济研究,2004(8):16]
(2)应致谢对论文提过指导意见的指导教师或审阅者
例:
本文在写作过程中得到陈建梁、戴国强的指导,汪良忠、陆晚呜、林国春、何荣天为本文提出了很多宝责建议,在此深表感谢。感谢匿名审稿人的审稿意见。
[来源:陆蓉,徐龙柄.中国股票市场对政策信息的不平衡性反应研究.经济学(季刊),2004(2):319]
(3)应致谢给予财力支持的单位和个人,如国家基金会、工作机构、合同单位、学者、企业家等。
例1:
本文走中国社会科学院经济研究所收入分配课题组的研究报告之一。该课题得到了中国社会科学院重大项目的资助,也得到了美国福特基全会和瑞 典国际开发署的资助,在此表示感谢。
[来源:李实,邓曲恒.中国城镇失业和非正规冉就业的经验研究.
中国人口科学,2004(4):2]
例2:
本文为上海证券交易所第八期合作课题部分成果,在此特别感谢上海证劵券交易所的资助。
[来源:袁东.交易所债券市场与银行间债券市场波动性比较研究.
世界经济,2004(5):63]
(4)应致谢在研究中提供调查、实验条件、场所、设备的单位和个人。
致谢
在进行加速腐蚀试验时,潘鑫林高工为腐蚀液的配制、温湿箱的改进提出了许多宝贵意见并提供了便利条件,在此谨致哀心感谢。
[来源:耿荣生.傅刚强.铝合金材料腐蚀损伤的声发射评价.
声学学报,2004(1):11]
(5)应致谢提供资料、帮助进行数据处理、绘制图表、输入文字的单位和个人如图书情报机构、同事、研究生等。
例:
本论文在资料收集和整理过程中得到西南林学院工商99级李秋江、高飞、刘缓等同学的帮助,贵州省清镇市、云南省会泽县林业局提供资料并给予帮助,在此一并致以哀心的感谢。
[来源:支玲,李怒云,王娟等.西部退耕还林经济补偿机制研究.
林业科学,2004(2):2]
(6)应致谢对论文进行了较多修改的个人。
(作者后记;姜礼尚、叶其孝、周明儒等教授认真阅读了本文并提出了一些重要的修改意见和建议,特此致谢。)
[来源:李大清.数学科学与数学教育轨刍议.
大学数学,2004(4):8]
(7)应致谢协助书写英文摘要者。
(8)应致谢给予转载和引用权的文献、研究思想的所有者。
例:致谢
本文引用了华北油田研究院油田地质完成果,在此表示感谢。
[来源:张继各,张津海,杨延捍等 浴山裂缝油藏降压开采增油
机理及现场试验.石油学报,2004(1):56]
2.致谢辞
致谢辞是一种文体,是作者在论文写作过程(包括资料查找、论文写作、论文修改等)中得到哪些单位或个人的帮助,都要对这些单位或个人表示感谢。要注意的是有些单位或个人虽然提供了帮助,但是不愿意泄露本单位或个人的信息,就不必在文中实名致谢,但可不具名致谢。致谢辞的撰写,一定要真挚,要表达出作者的真情,不能写得过于浮夸,不切实际。
致谢辞
大学四年学习时间已经接近尾声,在这里我想对我的母校,我的父母、老师和同学们表达我由衷的感谢。感谢我的父母对我大学四年学习的默默支持;感谢我的母校xx大学给了我在大学四年学习和深造的机会,让我能继续学习和提高;感谢xx大学xx学院的老师和同学们四年来的生活上关心和学习上的鼓励。老师们在课堂上的激情洋溢授课、课堂下的谆谆教诲的谈心;同学们在学习中的认真踏实、生活上的热心主动,所有这些都让我的四年充满了感动。
我的毕业论文在撰写过程中得到了很多老师和同学的帮助,其中我的论文指导老师xxx老师对我的关心、帮助和支持尤为重要。每次遇到难题,我最先做的就是向x老师寻求帮助,而x老师每次不管忙或闲,总会抽空来找我面谈,然后一起商量解决的办法。x老师平日里工作繁多,但在我做毕业论文的每个阶段,从选题到查阅资料,论文提纲的确定,中期论文的修改,后期论文格式调整等各个环节中都给予了我悉心的指导,甚至对我毕业论文中存在的论文结构、错字、语句不通等问题,x老师都给予指出,并给予修改意见。X老师的这种认真的工作态度和严谨的学风令我终生受益。自从x老师指导我毕业论文以来,他不仅在学业上给我以精心指导,同时还在思想给我以如沐春风的关怀,在生活给予细致入微的关心。在此谨向x老师致以诚挚的谢意和崇高的敬意。
我撰写毕业论文中也得到了xxx、xxx等同学的热情帮助,他们对我的论文修改和调整提出了诸多有用的意见,在此对他们表示感谢。感谢在整个毕业设撰写期间和我密切合作(或提供帮助)的同学,感谢和我一起共度四年的室友们,在困难时候是你们给我最直接的帮助和最细小的关照,在我陷入彷徨或困惑的时候,总是你们给予我开导,是我豁然开朗,有了热爱生活的信心和勇气。还要以最真情的感谢那些和曾经在各个方面给予过我帮助的朋友们。
在此,我再一次真诚地向帮助过我的父母、老师、同学和朋友表示最真挚的感谢!
作 者
2011年6月16日
2.后记
后记,主要是阐述学术论著的撰写过程。在后记中,也有阐述在论著中研究工作状况,如论著分工情况,得到哪些人的哪些帮助和支持并表示感谢等。后记撰写的范围要相对于“致谢辞”而言要宽泛多了。具体可参考如下范例。
例1:
后 记
近10余年来,我比较关注于学术规范问题,其中一个主要的原因是学术规范问题与我从事727年的专业有着密切关系。我先学的是图书馆学情报学,硕士阶段读的却是历史学,但图书馆学情报学始终是主业。图书馆学情报学,目前不少学者称其为信息管理学,或信息资源管理学,但不论叫什么名称,在我看来,它是研究信息、情报和知识的产生、收集、加工、存储、检索、传播和利用的一门学科。知识如何积累、增良与创新,或学术研究、知识活动如何有序进行,这是学术规范与图书馆学情报学都要面对的核心问题。……
本书的设计、提纲和第1章学术规范概述、第6章学术引文规范的具体撰写以及全书的统稿由我负责。其他各章具体负责整理、补充或撰写的情况如下:第2章学术研究基本规范,郑德使;第3章学术研究程序规范,陈艳伟(郎春艳负责第3.7和3.8节);第4章学术研究方法规范,魏瑞斌;第5章学术论著撰写规范,顾东蕾;第7章学术署名及著作方式标注规范,宋歌、郎春艳;第8章学术评价规范,高风华;第9章学术批评规范,卞清。
感谢教育部社政司、全国高校社会科学管理研究会、南京大学、南京大学研究生院、南京大学社科处、南京大学中国社会科学研究评价中心、南京大学公共管理学院信息管理系的领导、同事为我的有关研究和教学提供的良好条件,感谢各位专家、学者及学生的修改意见,感谢本书引用文献的作者,感谢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的热忱支持,特别要感谢资深编辑曹利群老师为此书出版付出的辛勤劳动。
叶继元
于南京大学信息管理系
2005年6月8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