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章 如何收集论文材料
2023年09月05日 21:10:17

论文材料有两:一种是事实材料,主要是指曾经或将要发生过的事情,或存在的客观存在性。一种是理论材料,主要是指前人研究积累下的理论知识或思想。这两种材料对于研究课题来说,都是很重要。只不过,这两种材料在使用范围上有侧重点,但在一篇文章中两种材料都会使用,只不过根据研究课题需要谁使用多些,谁使用少些而已。一般说,基础性研究论文,主要使用理论材料;应用性和综合性研究类论文,主要使用事实材料或兼而有之。

材料是文章的构成要素,没有材料,文章就如“巧妇难为无米之炊”。没有材料,文章就如无源之水,失去生机与活力。材料的意义具体表现在:一是详尽地占有材料是写作论文的前提。二是材料是构成文章的要素。三是材料是产生、表现主题的基础。   搜集到可能能多的材料是写作论文的基础,也是写好论文的前提条件。不过,要收集到与主题或研究相关的材料是要费一定的功夫;同时要注意收集资料的原则和方法,这些原则和方法有助于更好查找或收集资料。

 

一、收集材料的原则

尹才忠等认为,收集材料的原则主要有:一要明确目的;二要注意新颖;三要着眼价值;四要注意准确 徐融等人认为,收集材料的原则有:一要选择能突出主题的材。二要注意新颖。三要看眼价值。四要选择真实的材料  选择典型的材料。 收集材料的原则上,尹才忠、徐融等人的观点是具有一致性的。结合学界研究成果材料选择要坚持:

一是选择突出研究主题的材料。选择突出研究主题的材料,是一定选择要围绕主题思想或论文核心思想的材料,与此无关的材料统统可以舍弃,或者说,在具体选择材料时,与主题思想关联不是很大的材料可以选择保留,以供今后使用;与主题一点关系没有的材料就可以舍弃,即使在你看来是很好的材料也是如此。“所谓主题,又叫主题思想,是指作品内容的主体和核心。它是作者经过对现实的观察体验、分桥、研究,经过对题材的提炼而好比的思想结晶。—篇文章的主题与其材料的关系就好比是‘灵魂’与‘血肉’、‘统帅’与‘士兵’的关系。所以,围绕主题来‘选材’就理所当然地成为一个首先应遵从的原则。要舍弃那些和主题关系不大或无关的材料,而选取能充分表现主题的材料。 这原则,其实研究者明确目的选择什么样的材料。只有明确目的,选择出的材料才具有针对性,材料才能更好服务主题。

二是选择新颖性的材料。韩愈说过,“惟陈言之务去”。“写入一篇文章中的材料都是一些陈言旧辞,读来势必乏味。文章只有内容新颖,及时表现了新事物、新思想,说明了新问题,有独到的见解,才能使读者感到兴奋,受到启迪。这就要我们在搜集材料时要持别注意那些新颖的、带有时代气息的材料,否则,是写不出对社会有指导性的文章来的  新颖性的材料,主要包括:1前人没有发现或没有拥有材料,却被你发现或被你所拥有。在阐述某一观点中,别人使用的材料都是老材料,而你是使用新材料来阐述观点,更有说服力。2你采取多种调研方式(文献法、问卷法、典型调查、访谈法等)获取了新材料,这些材料具有新颖性。3你善于挖掘现实中存在的材料,这些材料原来是用于阐述某种观点,现在却被你运用为论证你的新观点。这种材料,看是旧材料,却可以看成新材料,属于“旧瓶装新酒”(旧瓶指带旧材料,新酒代表新主题)。

三是选择有价值的材料价值就是指客体对主体的效用,客体某种属性是否能满足主体的某种需求,如果能满足,就说明客体对主体有价值,如果不能满足,就说明客体对主体没有价值。选择材料时,要坚持选择能服务主题的材料,这些材料就有价值。“我们在搜集材料时,必须注意那些对写文章有实际用处的材料。在知识爆炸的当今社会,即使在一个选题的限制下,其材料之多也足可以使我们眼花缭乱,我们只有做到‘有用方录,为我所用’,方能事半功倍”。 

四是选择典型材料典型材料是指能反映客观事物本质和共性的材料。客观事物的本质就是能反映出客观事物的根本属性;客观事物的共性就是反应客观事物的普遍性。典型材料,具有典型性,即具有某种共性,反应事物的本质属性。用典型材料来阐述文章的主题,具有个别反应出共性。所以选择与主题有关的典型材料,能很好地阐述文章的主旨或主题思想。

五是兼顾多种材料来源,不能局限于一种。收集材料时,不要仅限于一种材料来源,应该收集与主题有关的多种材料。比如有调查访谈资料、有问卷资料、有档案资料和其他资料等。撰写学术论文过程中,一定要有多种材料来源,通过多种材料来相互佐证或交互应证,更能充分论证或阐述主题。

 

二、搜集材料的方法

收集材料的方法,主要有:一是文献资料查找法;二是实地调查研究法;三是科学实验。内容与形式是相对统一的,内容不同,其形式可能会发生变化。研究课题内容不同,收集材料的方法也会不同。有些研究课题,只需要坐坐图书馆即可完成;有些课题需要到档案馆去查找相关档案才能完成;有些课题则需要进行实地调查研究。如果采用查找资料方法不对,达不到事半功倍之目的,无法完成课题研究。因此,务必要重视收集材料的方法。

一是文献资料查找法,也称文献法。主要是通过图书馆、档案馆等查找有关研究课题需要的资料。可以分为两大类:一是图书资料查找法;二是档案资料查找法。

图书资料查找法。现在的图书馆不仅有纸质的图书资料,还有电子图书资源库,查找资料很方便。有的图书馆基本上都电子化了,只要登录图书馆网站,“馆藏书目”,输入相关信息,就可知道需要该图书相关信息:书藏于何处、书名、书号等。你就可以轻易查找到需要图书了。对于电子化图书资料,只要登录相关资源库,按照要求输入相关的关键词就可以找到相关图书资料。现在的电子图书资源库有很多种,国内比较着名资源库,文科类有:中国知网、读秀搜索、超星图书馆、万方数据库、维普中文数据库、中图外文电子图书等。自然科学类有:维普中文科技数据库,EBSCO全文期刊数据库等。此外,有的学校按照资源来源,划分为国内资源库和国外资源库数据库,国内资源库有多种类型,国外资源库也是如此。根据研究者的需要,选择不同的资源库查找自己需要的资料。

从资料来源范围来看,除了这些资源库之外,还有网上书店、大型的店面书店等,都是查找资料的好地方。国内着名网上书店有当当网、卓越网、润朗书目等;贵州的大型店面书店有:新华书店、贵阳万卷书城、贵阳西西弗书店西南风购书中心等。著名的藏书图书馆有北京图书馆(大陆)、国家图书馆(台湾)各省市的图书馆等。此外,各大著名学府藏书丰富,并各有特色。只要研究者用心去查,总是可以找到自己所需的资料。

  档案查找法。主要是指根据研究需要,到有关档案馆去查找相关档案,以供研究之用。打算去档案馆查找资料时,一定要带上介绍信和身份证,同时要注意档案馆开放的时间。去档案馆查找资料,会有诸多要求,能查找的资料都是解密的资料,未解密的资料是不能查阅的有的资料,还需要求相关部门的批准才能查阅等。

实地调查研究方法实地调查研究方法,是指研究者根据研究课题的需要,亲自到或者委培他人进行实地调查研究,获取第一手资料的方法。它主要包括观察法、调查法等。

观察法,是指作者以第三者的身份对客观事物进行了解和认识的方法,也称田野调查。观察是人类认识事物的基础,是人类获取感性材料进而认识事物本质的前提。俗话说,百闻不如一见。这种方法,常常运用于人类学、人类社会学等研究领域。即是说,要作者以傍观者的身份亲历现场,通过观察、了解、访谈等方式长期在田野调查工作,以期获得第一手资料,以便了解研究对象的发展变化过程。

  调查法,与观察法有不同之处:观察法是作者以第三者或旁观者的身份出现,而调查法则作者以主体的身份出现,其目的性要比观察法的目的性要强些,时间相对要短些、地点要相对固定些。调查是被全世界公认了的认识事物的有效方法。为写政治论文、社科论文、篇长的应用文(如调查报告,经济活动分拆)准备材料,调查的效果尤佳。写有些科技领域(如地理、农业、地质考古、建筑等)的论文,调查更是一种不可缺少的获取第一手材料的好办法

常用的调查法,主要有重点调查、典型调查和抽样调查。重点调查是在一定范围内,选取重点对象进行调查的方法。比如,针对某些具体政策落实情况研究,要重点调查这项政策相关对象。典型调查是指在一定的调查范围内,选择具有代表性的特定对象进行调查的方法。选取特定的对象,这些对象具有某种代表性,只要了解这些对象,就了解这一类事物。其实,这就是“解剖麻雀”的方法。所以,要搞好典型调查,关键是选好典型。抽样调查是在一定的调查范围内,抽出部份样本作为对象进行调查,然后以其结果推算出调查总体的一般情况的方法。抽样调查是目前使用得较多的一种社会调查方法。抽样调查基本上是随机抽样或非随机抽样,选择哪种抽样调查方法取决于研究的实际需要。

  调查常用的具体方法有开会、访谈、现场勘查等。开会,就是研究者将研究的问题抛向到会的成员,希望他们提出建议或谈自己的看法的一种方式。访谈就是研究者与访谈对象进行面对面进行访谈的方法,主要有个人访谈、群体访谈等。现场勘查就是亲临现场了解情况、查找资料的方法。

此外,笔记、摘录、卡片、资料剪辑、目录、索引等。

读书是间接获取材料的主要方法。而笔记、摘录、卡片、资料、剪辑、目录、索引则正是帮助我们将所读书籍的知识和搜集、贮存材料的有效方法。笔记是听课或采访时的随笔记录的最好方法。现在也可以采用录音设备如录音笔、摄像机等作为辅助记录手段,采访或听完课后,应将录音转为为文字,形成书面材料。

摘录,就是指读书时,将书中精彩的词句或“对我有用”词句抄下来,如有评述可以在旁边加些评述。这是积累资料的一种好方法。

卡片,是将与主题相关的材料抄在卡片上,并将卡片分门别类整理,以便形成专题研究卡片,这种卡片对研究很有帮助。不过,做卡片,确实需要很多精力,还需要坚持,才能做好。

资料剪辑,它与摘录是不同的。资料剪辑是将报纸、杂志等的有关内容或资料用剪刀下来,并将这些材料贴在相关主题上,形成一个专题资料。这种方法,往往是将牺牲报纸、杂志为代价的。一般来说,剪辑的对象一般将要废弃的报纸或杂志。

目录,是将收集的资料内容按照一定顺序编写目录,以便查找。

索引,是将众多的资料目录编写成一本或几本书,这书就是索引书,也是方便查找资料的。

    三是科学实验它是自然科学研究中的一种常见方法。这种研究方法,基本上是在实验室或半实验室中进行的。也就是说,科学实验的对象是研究者可以控制的对象,并根据研究变量来改变研究对象的情况,并作记录,从而探讨研究对象变化或改造研究对象的一种方法。

 

三、材料的选择与甄别

  收集到与研究主题相关的材料。材料多,并不是意味着都能用得上,而是选择最具有反映主题最能阐述主题的资料,这要求我们要去伪存真、去粗取精的选择材料。材料的选择与鉴别过程中应该做到

  第一,选择的材料是否符合主题。在选择的材料过程中,首先要看哪些材料能充分体现或反映主题,把反映或体现主题的材料用到研究课题中。凡是与主题无关、或关系不大的均可舍弃。即使在作者看来这些材料是非常好的,而且花了很多力气弄来的,就舍不得丢掉,可惜。只留下符合主题的材料,与主题无关的材料均可舍弃。否则,将无关的材料运用在文章中,既造成文章臃肿,又使得对论点的阐释牵强附会,反而冲淡了主题,造成文章毫无说服力。

第二,甄别材料的真实性。真实的材料是指符合客观实际的材料,只有真实可靠的材料才以得出科学的结论。选择材料,要去伪存真、去粗取精,要有一双火眼精睛来选择真实的材料。徐融等认为,选择真实的材料,要注意:“其一,要尊重客观实际,避免先人为主的思想,选择材料不能夹杂个人的好恶与偏见,不能歪曲材料本来的客观性;其二,选择材料要有根有据、采用的第一手材料要有来历,选取的第二手材料一定要与原始文献认真核对,以求得最大的准确性;其三,对材料来源要加以辨别,弄清原作者的政治态度、生活背景、写作意图,并加以客观的分析评价,社会科学方面的材料更应该注意这一点。 

第三,辨析材料的典型性。典型性材料就是指这种材料对于它所论证的主题或证实的理性认识来说是具有充分的代表性。能做到充分论证主题或论点的材料,就是典型性材料。比如,你说这个人腐败了,就要举出人们公认的证据材料,他受贿、贪污、买官卖官等行为,只有这些证据材料,你才能证明这个人腐败了。这些材料就具有典型性。

第四,选择有效地材料鉴别的方法。材料鉴别的方法,主要是指根据研究主题的需要而选择材料时所采用的方法。现实研究中,人们常用的材料鉴别方法有核查法、比较法和分析法。

核查法。核查法就是查证,核实,以确定材料是内真实、准确的方法。论文写作过程中所获得的材料,除了一部分是第一手资料外,可能大部分资料是第二手资料。尤其是第二手材料,一定要进行核查。核查这些材料哪些具有真实性和可靠性。从材料的来源、材料收集人员的条件、采用方法、收集时间和地点等去考察资料的可靠性和真实性。

比较法。比较法是将多方面收集来的同一类型的材料进行比较、核对、复查,以确定材料的真伪、优劣的方法。对同一类的材料进行比较,有时会发现有关材料会出现矛盾,就需进一步跟踪收集同一材料,待收集到充足的材料时再作判断;如果发现材料没有出现相互矛盾或有较大出入,就可以说明这些材料可以相互佐证,具有真实性。可以大胆使用。

分析法。分析法就是对已经选中的材料进行具体、细致的分析和研究,以进一步鉴别材料其伪的方法。“分析法主要是分析材料的逻辑关系,看其中是否有矛盾或不合情理的地方,考察其科学性、凡材料中出现矛盾或不合情理的地方,可认定为可疑材料。 者就需要进一步收集更多地同类材料,给予佐证;或者作者放弃这些材料,寻找另一些相关且材料的逻辑关系没有矛盾或不合理的材料,用以论证论点。

 

四、材料的使用

材料的使用是非常讲究的。只要与主题有关的材料,都可以用在文章之中。但是存在一个问题:材料如何用?既能使得材料充分体现主题,又能使得材料用于文章中的恰当位置。这要求我们在使用材料时注意

一要详略得当。论文撰写过程中,材料的使用应该根据主题或论点来确定材料的详略。凡是关系到论文主题或论点的表现的材料,一定要精心选择,不能掉以轻心。“运用之妙,存乎一心”。一般而言,论文的主题或论点是我们使用材料的直接依据,对于体现主题或论点的材料要详细些,要突出重点、使主题鲜明,论点突出。凡是与主题或论点关系不大的材料,一定要略写,或者一笔带过。如果使用的材料是旧材料,众人皆知的材料要略写,如果使用的新材料,知道的人甚少,就有必要详写。

二要逻辑顺序。论文撰写者面对众多的材料,不能随意摆放于文中,否则显得文章杂乱。应该对这些材料进行排队,哪些先叙述,哪些后叙述,要做到心中有数。材料使用顺序,与论文框架结构、论文逻辑论点关系是有直接重要的关系。根据论文逻辑论点顺序或分析逻辑的需要,分别将要引用相关典型性材料插入相应位置。材料在这个意义上,就有了某种逻辑顺序。具体到文章某一部分中,材料的安排逻辑顺序可按照时间先后顺序也可根据材料作用大小、材料内在的逻辑关系等因素来安排。

三要错落有致。错落有致,是指作者在交错使用能充分表现论文主题的相关各类材料,这些材料可以相互印证,相互补充;同时又可以使作者的文笔灵活多变。这使文章生动活动、论证性强,且又具有很强的说服力。即“通过处理具体材料、概括材料、反面材料、正面材料、现实材料、历史材料,使之立相搭配,交错使用,材料方能珠联壁合,相得益彰,进而充分地表达主题,文章也才能生气勃勃。